7月4日一大清早,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鐘靈鎮凱堡村的茶山上,貧困戶張正貴哼著小調和鄰居們上山采茶。看著滿山遍野的茶葉,張正貴無比踏實地說:“小陳不走了,我家今年脫貧有了底氣!”
張正貴口中所叫的小陳,名叫陳煥華,今年38歲,是福建省福州市人。14年前,大學剛畢業的他就與凱堡村“結緣”。這些年來,他動員村民開荒山、種茶葉、辦企業、創品牌,讓凱堡村甩掉了特困村的“帽子”。
如今,在異鄉漂泊14年了,小陳已不是當初的年輕小伙,思鄉的情緒也越來越濃。不過,為了幫助張正貴等貧困戶徹底脫貧,他決定留在“第二故鄉”再干幾年。
小陳進山震驚了——
特困村的人均年純收入僅800元
陳煥華告訴記者,2002年,剛從大學畢業的他隨朋友從福建趕來鐘靈鎮考察投資項目時,剛一來到這里,就被當地貧困的面貌所震驚:全鎮11個村有一半屬特困村,人均耕地不足6分地,人均年純收入僅800元。
作為生意人,陳煥華的朋友打起了退堂鼓:誰會到這樣一個窮山惡水的地方來投資?不過,拗不過當地人的熱情邀請,陳煥華答應到其中一個特困村——凱堡村看一看。
“我們山里人想致富,找不到出路,也沒有思路。小陳,你是大學生,你來幫我們找找出路吧!”見有大學生來村里考察投資了,凱堡村村干部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,帶著陳煥華翻山越嶺四處考察。
凱堡村與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相鄰,全村668戶村民大多外出務工。不過,陳煥華發現,這里家家戶戶都種茶。可惜的是,村里的茶園不成規模,茶葉賣不出去。有了這個發現,陳煥華決定留下來,對當地茶葉品質作進一步考察。
很快,他找來專業團隊駐扎村中,用4個月時間,勘查當地氣候、土壤、水質,檢測所產茶葉的內在品質。最終,檢測結果令陳煥華喜出望外:凱堡村具備發展茶葉的絕佳環境,所產茶葉品質也屬上乘。
小陳留下創業了——
凱堡村依靠茶葉產業整村脫貧
得知陳煥華要來村里投資辦廠,村民們奔走相告:“小陳不走了,要帶領我們種茶葉、辦茶廠!”
不過,縱使凱堡村有種茶的絕佳環境,但要把茶葉產業發展起來,對于非農業專業畢業的陳煥華來說并非易事。
不過,初生牛犢不怕虎。小陳從家鄉帶來600萬元資金,在凱堡村成立了秀山縣鐘靈茶業有限公司,開始了進山創業的漫漫長路。
經過多方學習與多渠道“取經”,很快,小陳在凱堡村實施了“基地+農戶”的“兩步走”計劃:一是將零散的幾百畝低產茶園流轉過來,進行全方位的升級改造,打造成一個茶葉種植示范基地;二是將有頭腦、有經驗的茶農培育成大戶,統一實行規模化種植、企業化管理、一體化經營。
令村民們佩服的是,小陳種茶不走老路:為提高育苗基地的茶苗成活率,小陳組織科研人員發明出“茶苗黃土覆蓋無性扦插法”;為指導茶農建設優質高產茶園,他專門聘請西南大學的教授前來現場授課;為讓茶農吃下發展茶葉的“定心丸”,他在鐘靈鎮建起了一個設備一流的加工廠;為將茶葉產業做大做強,他還致力于新產品研發及品牌培育工作,先后開發出21個綠茶品牌、3個紅茶品種,其中,“鐘靈毛尖”還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和有機食品認證……
“跟著小陳干,不愁不發財。”楊正友一家4口人原本是貧困戶。自從2003年起,跟著小陳種了4畝茶葉后,每年僅賣茶葉就有2萬元收入。后來,楊正友還應聘到小陳基地上班,每月工資還有1500元。如今,楊正友已蓋起了磚瓦房,日子過得有滋有味。
和楊正友一樣,跟隨小陳種茶的農戶越來越多,一度占到全村戶數的八成。其中,100畝以上的大戶有5戶,10畝以上的農戶有76戶。后來,在小陳的影響下,凱堡村還成立了3個茶葉專業合作社,5個茶葉大戶又相繼成立了茶葉公司。
2012年,凱堡村茶葉面積發展達到6000余畝,茶葉畝產值超過4000元,村民人均年純收入躍至6500元,凱堡村實現整村脫貧。
漸漸地,小陳的茶葉基地還擴大至其他鄉鎮,茶葉示范基地達1560畝、茶苗基地400畝,帶動全縣發展茶葉8.5萬畝。2015年,小陳的茶葉公司銷售額達3500萬元,實現利稅298萬元。
小陳暫時不走了——
“最后的貧困戶”有了脫貧的信心
14年過去了,小陳已經把凱堡村當成了自己的“第二故鄉”,但隨著年齡的增長,他的思鄉情緒越來越濃,也有意回老家去發展。
凱堡村村主任秦顯忠告訴記者,去年年初,得知村里還有貧困戶生活困難,小陳改變了主意,決定留在大山里再干幾年。
小陳調查后得知,凱堡村的34名貧困戶中,有7戶喪失了勞動能力,可享受國家兜底幫扶政策。“對于其他的27戶貧困戶,怎么幫呢?”小陳想,輸血式扶貧不是長久之計,必須采取造血式扶貧,才能讓這些貧困戶徹底脫貧。
經過周密考慮,小陳想出一個“企業+大戶+貧困戶”的扶貧模式:他的企業負責“領頭”,為大戶提供茶葉種植材料、技術服務及原料收購;安排大戶負責“結對”,定期與貧困戶開展多樣化的幫扶活動;發動貧困戶負責“出力”,發展茶葉種植或參與基地務工。
“現在正是茶葉盛產期,我每天都可采35斤鮮葉,再賣到小陳公司去!”貧困戶張正貴是個殘疾人,妻子患有嚴重腦部疾病,兩個孩子都在上學,是小陳結對幫扶對象。今年,他種植的4.5畝茶葉長勢喜人,預計可賣1.8萬元。
“小陳就是我的‘靠山’,我家脫貧有信心了。”張正貴高興地說。
貧困戶龍友元的丈夫去世后,她獨自撫養兩個年幼的孩子。自從去年小陳安排大戶楊再應與她結對后,就免費給她提供了種子、肥料、技術扶持。今年,龍友元的3畝茶葉產量倍增,有望突破1.1萬元,脫貧有望。
如今,小陳的“企業+大戶+貧困戶”的扶貧模式,已從凱堡村“復制”到洪安、海洋等貧困村,正幫助越來越多的貧困戶搭上產業脫貧的“快車”。